学校主页 学院首页 设为主页

药学院
School of Pharmacy
我院学子进行实践操作
药学院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
广州新华学院汉潮中药科技创新产业学院签约揭牌仪式
中大新华联合承办第二届中澳临床药学论坛
药学院实验室
中大新华联合承办第二届中澳临床药学论坛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药学院2门课程入选“广东省2020年度一流本科课程”

【发布日期:(2021-03-05 10:46:17)】 | 【点击: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经各校遴选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与公示公告,药学院《药物分析》入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药理学》入选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关于公布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截图

《广东省2020年度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名单》截图

2D56

近年来,中大新华坚持“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持续推进和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工作,着力提升教师线上线下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质量与水平。

据悉,此次广东省公布的一流本科课程共651门,包括线上一流本科课程78门,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206门,线下一流课程330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37门。

课程介绍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是研究与发展药品全面质量分析与控制的科学。它不仅静态分析药品的质量,还可以动态跟踪药品在生产过程、在人身体中的存在与变化。《药物分析》是运用化学的、物理学的、生物学的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研究药物的化学检验 、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物临床监测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等的一门学科。它包括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临床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等等。

一、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

张素中,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及中药质量评价。曾获评“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首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先后在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从事新药研发工作,于2005年9月进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

近年来,主持完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主持2020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攻关应急科研项目1项,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平台特色创新项目1项、校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完成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1项,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药剂学”的建设项目;主持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2项。

获2018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1)、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1);指导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学生科研项目16项,所指导学生获省级“挑战杯”和科技部的人口健康“共享杯”多个奖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教学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1项,出版省级教材1部。


二、课程特色、创新点

1.融入“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情境教学、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形式,彰显“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2.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翻转课堂-PBL教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向导”的启发式教育。

3.建立学科结构体系,“教”“学”“做”有机结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操作技能为导向,形成“应用性理论+实验技能训练+见习实践”的多维课程体系。

4.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合理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药品质量控制观念及科学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素养和为患者服务的医学使命感。

三、学生课堂体会

《药物分析》对于我们药学专业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工作时辨别药品真伪、检验工作的利器。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我收获了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随着一些假药毒害事件发生,希望药物分析的全面质量控制理念能得到人们的重视。

——16级药学 陈思榕


药理学

《药理学》为药学专业必修课,自2005年药学专业建立起就开设,最初由药学院院长、“南粤优秀教师”陈家树教授负责。现任药学院副院长曹颖男副教授为现任课程负责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一、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

曹颖男,博士,副教授。现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中山大学本硕博毕业后长期从事药理学科研和一线教学。曾赴澳洲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近三年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论文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第1发明人);主编省级教材1部;主持广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3项;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1项。作为第一参与人完成广东省药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省药理学教学团队项目,均验收通过。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二等奖,排名5)、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评“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个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名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书育人模范”。

二、课程特色、创新点

1.课程理念创新:在保证知识和能力目标实现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注重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独立思考与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提出问题及当众陈述观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外语水平。

2.内容创新:教学内容涵盖药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每学期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教学团队老师双师同堂授课,加强学生对前沿化与国际化内容的了解。扩展和培养学生对学术素养和国际视野。

3.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自建资源与公共教学平台资源相融合,并可在电脑、手机、ipad多终端使用,使学生更好实现个性化学习。课程团队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利用“91速课”平台自建资源,自制了移动微课件(交互式移动微课件、PPT语音微课件等),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就可使用该教学平台,浏览课件、教学视频等全部教学素材,可实现对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情况进行即时测评,便于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4.思政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团队合作精神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

三、学生课堂体会

通过这学期关于《药理学》的学习,在药物化学的基础上,我对于药物的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解到了现在药物滥用情况比较严峻,我们要加强自身对大众使用常用药物的用药指导、药物咨询和宣传能力。同时,我认识到新药研发需要漫长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促使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对工作认真负责、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18级药学 曾水宣


原文链接:https://news.xhsysu.edu.cn/info/1056/20663.htm

新闻中心、会计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供稿

文字整理/王宇阳

审校|刘英

责编|刘赟

编辑|黄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