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院首页 设为主页

药学院
School of Pharmacy
我院学子进行实践操作
药学院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
广州新华学院汉潮中药科技创新产业学院签约揭牌仪式
中大新华联合承办第二届中澳临床药学论坛
药学院实验室
中大新华联合承办第二届中澳临床药学论坛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5招生|药学院:扎实基础、创新实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药学人才

【发布日期:(2025-06-29 10:14:45)】 | 【点击:


药学院自2005年开办学,设药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现在校生共计778人,均在广州校区学习,学制四年。药学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重点学科及拟重点建设的专业硕士学位点之一。迄今为止,药学院已培养并向社会输送了十六届毕业生,共计2535人。


药学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家-校-院-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托,构筑“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三基”及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应用与创新三大实践教学模块,努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依托“家-校-院-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特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药学院Peter James Little教授为名誉院长、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聘请中山大学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民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伍俊妍主任为学科带头人。现有专任教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暨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其中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2人,广州新华学院"教学名师"1人,高级职称占比33%,中级职称占比17%,博士占比20%,硕士占比77%,入选学校"百名骨干教师计划"教师10人,"百名骨干教师提升计划"人才培养对象2人,入选学校"博士导研计划"教师6人;另聘请广东省药品检验所、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校外导师等,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2019年25-26日,我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联合承办第二届中澳临床药学论坛暨中澳临床药学实践培训班

Peter James Little AM,药学院名誉院长、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药学院教授。

黄民,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药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伍俊妍,学科带头人。主任药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主任,国家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主任。

洁书,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副教授,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生药学课程负责人。

曹颖男,副院长、专业带头人药理学博士,教授。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药理学”课程负责人



教学科研

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药学院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及个性培养课程“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重视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和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工作。《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 4 门课程获广东省 “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2 门课程获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认定。

药学院省级课程建设成果

药学院教学科研成果(部分)

药学院获授权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部分)


育人成果

药学院坚持以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为主线,服务大湾区大健康领域。学生团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与国内985、211类高校学子同台竞技,以赛促学。

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医院、药品检验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研究生升学率位居学校前列,录取院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药学院获评学校2021年度及2023年度就业质量奖,2024年度升学深造奖。

就业单位(部分)

升学录取院校(部分)

以医院药学部、医药管理部门、政府药品检验部门、药品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以及相关科学研究单位为主。包括: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凯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兆科药业(广州)有限公司等。

包含国内多所985、211类重点高校及国际知名院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


药学院学子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奖项证书(部分)


特色课程

一、《药物分析》

(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张素中)

《药物分析》课程设计与目标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自2006年开课以来,先后建立了多个分析实验平台,2015年起积极推进教学改革,2020年获批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构建了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秉承着“实基础、重应用、培德育”的原则,建立了以“岗位需求”为向导,以“实践应用+科研创新”为中心,以“知识培育+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为目标,融合“应用性理论+实验技能训练+科研实践+道德素养培育”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以竞赛强化理实应用,以项目提升科创思维,开展“接触社会、深入企业”的实践教学活动,融合专业、思政、素质、劳动、就业于一体,探索了“思政引领、实践育人”的理实一体化新方法。践行“实践先行-理实务基-科创提升”的新模式,以“五走”实现“科、产、教、研、用”的深度融合,将理实基础贯穿于实践全过程,引企业入教,构建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科教融合新机制。

 


二、《药理学》

(广东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曹颖男)

药理学课程负责人曹颖男教授授课

王庭槐校长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药学院Peter James Little教授及我校药学院曹颖男教授同台为药学院学子讲授“药理学”课程

药理学》为药学专业必修课,自2005年药学专业建立时开设,现任课程负责人为药学院副院长曹颖男教授。课程在保证知识和能力目标实现的同时,重视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提高。尤其注重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深度思考能力、当众陈述观点勇于提问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药理水平。

课程教学内容在涵盖药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每学期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教学团队双师同堂授课,加强学生对前沿化与国际化内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扩展国际视野。

课程教学还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力求实践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相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药理学课程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团队合作精神、科学精神、终身学习精神等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


三、《有机化学》

(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  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  课程负责人:徐娟娟)

《有机化学》课程获得广东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徐娟娟)

《有机化学》是面向药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强应用性课程。在新医科建设和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提质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教学理念,通过“五步融合+四段激越”的改革路径,重塑融入引导案例、思维导图、前沿知识、实验等多维体系和内容,建设了资源丰富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创建了具有课程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全程思政模式。经过实践,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获得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2021年获批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2022年获得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广东省高教学会第二届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2023年获得第三届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目前课程已在超星、智慧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上线,线上资源丰富,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需求。


四、《药剂学》

(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张素中)

《药剂学》课程建设历程

《药剂学》课程围绕着学校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以及药学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知识基础扎实、应用技能熟练、思想品格优、创新能力强”的药学本科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立足“实基础、重应用,培德育,强思维”的培养理念,在前期已完成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探索,进一步完成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的药剂学课程改革内容,并于2023年通过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认定。《药剂学》课程注重教学团队及课程资源的建设, 融入丰富的课程思政特色和鲜明的教学设计特色,采用“教学资源保质量、教学模式助思维、多样实践促创新、课程思政塑品格”的“四位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3+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供了坚定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五、《生药学》

(广东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魏洁书)

课程负责人魏洁书副教授在课堂授课

《生药学》课程社区中药知识科普活动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必修课程,是应用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及本草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研究生药的鉴定、采收加工、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等问题的科学。《生药学》依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知识传授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培养“具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思想品格优”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确立了从实生药学基础、掌握生药质量评价技能、形成职业道德素养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层层递进的课程目标。课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数码互动平台、校内外药用植物园、社区中药知识科普活动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中药文化层面进行引领,以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思想切入课程思政教育,是有“中国温度”的特色课程。


六、《天然药物化学》

(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  课程负责人:王有娣)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知识→方法→思维”进阶式教学模式

课程负责人王有娣副教授授课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矿物等)中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化学成分的检识及含量测定,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结构修饰、半合成和全合成,生物合成途径等方面内容的学科。

课程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建设课程线上学习,开展“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创新了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知识→方法→思维”进阶式教学模式。经过创新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获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首届高等院校医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4年获批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同时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近两年课程组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5篇,获学科竞赛奖项10余项。

特色活动

药学院坚持“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校内外积极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从实践中强化学生职业使命感和服务学校与社会的责任感,每年定期举办“药文化节”、“家庭药膳设计与制作实践”、“家庭药师寒暑假大学生实践项目”、“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中澳临床药学论坛

海内外临床药学专家齐聚中大新华

2019年5月25-26日,由广东省药学会主办,我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联合承办的第二届中澳临床药学论坛暨中澳临床药学实践培训班顺利举行。

论坛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珀斯科廷大学、亚历山德拉公主医院、Baker心脏和糖尿病研究所、广东省药学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及我校的15位临床药学、医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开展19场主题学术报告。论坛上,与会学者发表观点热烈讨论。该论坛旨在通过借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在医药专业教育领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动我省乃至国内临床药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我校共同续签三方《谅解备忘录》


药文化节

为广泛传播和弘扬中药文化、发挥学生的创意空间,药学院每年开展一届药文化节。每一届的药文化节均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在举办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改善,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对我国药文化的关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药文化节主题活动学生作品(部分)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药学院积极贯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思想,截至目前已承办11届校级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各参赛队伍在老师指导下选题、设计、提交实验项目书并进入实验室按照实验项目书进行操作,当场完成实验报告,由评委小组根据实验项目书、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进行成绩评定。校赛成绩优异的队伍将被推选参加省市级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药学院学生参加2024年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三等奖

药学院学生参加2023年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


实践教学

学院通过多维度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校内拥有药学综合创新实验室、药剂学实验室等,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与线上课程资源。校外与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医药研究机构等20余家单位合作,提供多元化实习实践平台。并与中山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办学,提升国际竞争力。成立广州新华学院汉潮中药科技创新产业学院,打造促进中医药产业、社会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中医药产业技术人才。

药学院校外实践平台

医疗机构

(12个)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惠亚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医药研究机构

(3个)

广东省生物制品与药物研究所、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药品检验机构

(1个)

广东省药品检验所

医药企业

(5个)

广州凯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珠海百试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汉潮中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学院官网:http://yaoxue.xhsysu.edu.cn/

学院联系电话:020-87575795,020-87211810

学院官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