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学子,寻梦新华——记我校首位国际交流生陈卓君同学的新华之旅
【发布日期:(2019-01-11 09:09:49)】 | 【点击:】
陈卓君,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以下简称“昆大”)药学院的大二学生,作为一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长大的华裔,从未在中国生活过的她,一直希望有机会来中国体验两个国家不一样的大学学习生活。经“昆大”药学院院长Peter J. Little教授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院曹颖男博士的推荐,陈卓君来到我校体验了为期2周的交流学习。
“新华初体验”
于陈卓君而言,在中大新华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她表示对中国教育模式虽有耳闻,但这次来到中大新华才算真正体验了一把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的区别。
首先,在授课方式上,“昆大”课堂教育的方式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所接受的是尝试式教学,教师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得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新华学院的课堂教学相对中规中矩一些。
其次,课程设置方面,“昆大”的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整合性,比如讲授糖尿病,教师会从疾病的病症开始,逐渐深入去引导学生学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如同盖房子,先告诉学生房子是怎样的,然后让大家学会主动寻找需要的砖瓦;而中大新华的课程多数是一个个独立的学科,就像先把一块块形状色彩功能各异的砖瓦搬给学生,然后再告诉学生盖房子的用法。
还有就是在作业上也有差异。关于作业的量,昆士兰大学的作业量相对于少一些。但在形式上,老师更侧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形式比较多样,而中大新华的老师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熟练掌握。除了这些,陈卓君认为,两校的校园生活没有太多差别,课下都比较自由和空闲,在昆士兰大学课余时间的活动会更加丰富一些。
陈卓君同学(右三)与中大新华药学院的同学们
“新华初印象”
初来新华,陈卓君的第一印象是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区面积比“昆大”小很多,但是当她去到实验室发现这里的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仪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
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她都能感受到中大新华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积极给予她一些引导和帮助;课堂上,这里的老师们上课思路和逻辑很清晰,有些授课老师也很风趣幽默,中大新华的同学们大多都是很踏实和认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虽然只有短短2周,但陈卓君在中大新华参加了很多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药理学、中医药学概论、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实验课(药理学、药剂学)以及临床见习课程(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收获良多。唐旗羚老师上的药理学、张镖老师的中医药学概论以及在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见习,是陈卓君同学最感兴趣的内容,因为她此前在澳大利亚没有机会接触中医药的相关课程,还认识了一帮中大新华的好朋友,尤其是同宿舍住的4位16级药学专业的舍友们。她们在生活上给予了她很多的帮助,时不时一起外出游玩,体会原汁原味的广州本土的特色文化与美食。
陈卓君同学(左一)在药理学课堂上与老师互动
陈卓君同学在药理学课堂上学习(左一唐旗羚老师,右一陈卓君)
陈卓君同学在药学院实验室
“小小的不习惯”
当然,还是会遇到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首先是在生活和饮食上感觉不太适应,尤其是饮食,在国外生活习惯了吃肉,回到中国不习惯吃米饭,所以刚开始挺不习惯吃那么清淡的饭菜,但身边的朋友还是会偶尔带她外出找好吃的;其次是语言交流上,陈卓君不太会说中文,但经过2周的生活学习,她的中文交流能力大大提高,也带动了同她一起生活学习的同学们英文交流能力的提高。
“新华同学们眼中的陈卓君”
——“在她为期两周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聊天,觉得她是一位很健谈的阳光女生,尤其是她那洋溢着自信和亲切感的笑容,给人很舒适的感觉。”
——“第一次看到她就被她甜甜的笑容给暖到了,一个特别爱笑的女生。她还非常平易近人,即使在交流上有些困难,但她还是微笑着听完我说的话。”
——“我带过她办理入校手续,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很热情,不嫌弃我的英语差,我在表达时不是很清楚她会很耐心慢慢听我讲。她还跟我说她来中国就是想提高一下中文水平,大家可以多多交流,相互学习。当然我的英文也长进了不少!”
陈卓君同学(右一)在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参加临床见习
陈卓君同学(左二)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参加临床药师实践培训课
最后,陈卓君在采访中表示,这次她第一次作为交流生回到祖国怀抱,大家同是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并无隔阂。陈卓君表示十分感谢Peter J. Little院长给了她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十分感谢中大新华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伍俊妍主任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友谊、知识,还收获了一段非常美好的经历,期待下次有机会在中大新华待上更长的一段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希望自己能够为加强中大新华与“昆大”药学院的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文/ 钱雪艳、郭碧钰
图/ 涂梦罗、徐淑英
审核/陶强